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 
现场|史无前例,五千年前最重石猪与良渚琮王齐聚上博
来源: 澎湃新闻      时间:2023-06-19 20:52:29
04:09

距今五千多年前,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凌家滩文化石猪,造型“萌萌哒”的人首陶瓶,刻有完整神人兽面纹的良渚文化“琮王”,上海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史前最精美象牙权杖……这些中国考古史上的重量级文物史无前例地首次相聚上海。

备受期待的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6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通过358件文物,呈现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长江下游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深入探讨其演进过程、特点及影响,将对深入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探讨中华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资料图)

石猪、“崧泽王”“良渚王”等首次相会

展览现场此次展览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展览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入手,展示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呈现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

琮王反山M12:98-1据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周云介绍,在展览主题确定下来后,他们基本上跑遍了长三角这一时期重要的收藏单位,得益于各家兄弟单位的支持,参展文物也突破了原定的320件(组),达到358件(组)。此次展览的展线也是突破了以往以时间叙事的方式,依据对长江下游早期文明高峰的最新认识和学术研究成果来制定,分为古国文明、稻作文明、手工业文明、玉器文明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叙述,每个展厅呈现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展览现场展览亮点频频,展品件件精品。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大和最重的凌家滩遗址石猪(重达88公斤),良渚王的“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迄今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透雕玉人首形饰到史前最精美的象牙制品——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上海博物馆将多家文博机构的“镇馆之宝”齐聚一堂 。

石猪,重达88公斤,由圆雕工艺雕琢而成。仔细打量,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已经把猪的形象刻画得相当逼真。“我们挑选的都是那个时期最精彩的文物,每一件文物基本都是他们主要展线或是中心展柜的文物。”周云说,比如凌家滩文化的石猪是从安徽博物院的中心展柜撤下来的。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早、最重的猪型雕塑,此次在上海仅“出差”一个月。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琮王”,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因为月底它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新馆亮相,仅在上博展出20天。

展览现场作为展览的亮点之一,本次展览也史无前例的集合了1500年,从崧泽时代到良渚文明,五个重要代表性遗址中5位最显赫的王者大墓出土的文物第一次汇聚在一起展出。“这一时期阶层分化出现了王权和国家,所以在第一板块当中就选择了从崧泽到良渚时期最重要的5个遗址,包括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也包括了浙江良渚反山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江苏省常州市寺墩遗址等。”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说。

钺王其中东山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崧泽文化等级最高的一个遗址,特别是展览展示的90号墓葬,也被学者称为“崧泽王”。凌家滩遗址它的遗址面积很大,出土文物也非常精彩,此次展览是对起23号墓葬进行整体展示;作为早期文明的一个都邑性遗址,良渚遗址的发展程度更高,良渚遗址里面发现了很多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反山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代表。此次展览也是首次将反山墓地里等级最高的12号墓出土的三件重要器物——“琮王”“钺王”和玉权杖汇聚一起展出。

展览现场呈现“满天星斗”的生动场景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就已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建立了东亚最早的区域性国家,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展览以文物为载体,展示我国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新成就,以此回答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论题。

玉冠饰反山M16:4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这一次的展览叫“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之所以一定要把崧泽放到展览内容,并不仅仅因为上海是崧泽文化的命名地,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展现长江下游早期文明发展的一个整体的发展历程。

展览现场

象牙权杖2010QFM207:61陈杰说,良渚遗址被认为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也被认为是东亚最早的国家,但是良渚文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显示,崧泽时代已经呈现出早期文明的若干特色,所以那时候已经可以认为存在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初级的王权已经产生。“从崧泽到良渚,长江下游无疑是实证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最佳案例,也是符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提出的5000多年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的学术判断。”

展览现场“从崧泽到良渚,它所形成的这种文化的统一体,也为当今长三角一体化找到了一个历史的源头。”陈杰说,这种文化上的统一可以在器物上得到体现,从文物的对比上,在跨区域的很大的一个范围里面,都能看到相似的器物,从陶器到玉器,从纹饰到器型到使用习惯都非常相似。

人鸟鱼兽透雕玉件M77:71比如此次“玉器文明”单元展出的崧泽时期、凌家滩文化虎鹰的造型,到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的变化,反映了我们早期的宗教信仰,从多神到一神的转变。正是由于统一信仰的形成,对长江下游早期文明汇集成一个文化统一体奠定了重要基础。

玉人

展览现场的玉鹰98M29:6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意义,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长江下游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深入探讨其演进过程、特点及影响,将对深入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探讨中华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这也是博物馆人的使命担当所在。 ”

展览现场展览重点:第一单元:古国文明

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年前后的中国正处于文化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期。人类在迁徙、交往中产生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社会复杂化进程。距今5800年,在长江下游流域的一些聚落群中首次出现了超大面积的中心性聚落,在居民人口数量、结构设施、大型建筑及高规格墓葬等诸多方面,处处体现着权力阶层对大量财富、资源的把持。聚落群之间相互竞争,不断整合扩张,社会步入“古国时代”。5300年前良渚文化最终强势崛起,覆盖长江下游大部分区域,并在浙江余杭规划建造了核心都邑——良渚古城,形成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玉为政治纽带,标识着权力与信仰的独特文明。可以说,长江下游的早期文明进程就是一部从崧泽时代的厚积薄发到良渚文明崛起繁荣的发展史。

琮王反山M12:98-2

玉冠饰87M15:38本单元将带观众领略崧泽时代的东山村遗址和凌家滩遗址,以及反映良渚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遗址、福泉山遗址和寺墩遗址。其中,在凌家滩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重达88公斤的石猪,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猪形石雕。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出土于反山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在这一单元得以同框亮相。器物上多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图像令人惊叹,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艺之精湛,同时也是良渚社会最高的权力象征。第二单元:稻作文明

作为得天独厚的稻作传统起源地之一,长江下游区域的水稻生产及耕作模式在崧泽·良渚文化阶段获得了迅速发展。到了良渚时期,以犁、镰、刀为代表的石制农具被系统性地广泛使用,成规模的水田管理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肉食方面,除了通过捕猎鹿科动物等野生资源补充蛋白质,猪更是作为一种可稳定获取的肉类被广泛饲养。此外,水网密布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的先民也十分擅长利用渔网获得水产。可见江南地区“饭稻羹鱼”的传统饮食模式自崧泽良渚时期开始就基本确定了。

泥质灰陶江豚壶

玉耘田器M2:24本单元从“田连阡陌”和“渔猎蓄养”两个方面展现了崧泽·良渚文化阶段的稻作文明,展示了点种棒、石犁、双孔石镰、五孔石刀、石铲、石耘田器、玉镰、玉耘田器等农具,以及猪形陶尊、狩猎纹陶罐、鹿钺纹陶尊、鱼纹陶盆、豚形灰陶壶等带有动物形象的器物。第三单元:手工业文明

手工业专门化是早期国家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文明发展的推动性因素。当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成为专职的手工业者,说明社会分工已经达到新的高度。手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随着规模扩大化、流程精细化、种类专门化,在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上也越发显著。长江下游地区扎根于发达的稻作经济土壤之上,手工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崧泽时代,手工业产品最突出的是陶器和玉石器,到了良渚,在玉石制作、制陶、纺织、漆木、制骨等多领域都取得了空前发展,专业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凸显。同时,以制玉业为代表的部分高端手工业被权贵阶层所垄断。

5人首壶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整个器物造型奇特,生动古朴,在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还有上海青浦寺前村遗址出土的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少见的精品,说明崧泽先民在追求器物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审美与艺术创作。

带盖竹编纹陶罐1974QSM59:2第四单元:玉器文明玉因稀有而独特的矿物学属性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观念形态。琢玉从开采到制作的各个环节都消耗着大量的社会生产力,更需要严密有序的社会组织来支撑。崧泽时代,除了提高了材料的辨识能力,玉也从简单装饰用途向着代表身份、等级的玉礼器发展。良渚文明对于玉器的热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用玉来划分等级、区别身份、显示权力,创造了琮、璧、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最终形成了一套不同阶层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良渚玉礼器雕刻的“神徽”图案,彰显着“神王合一”的统治观念,是维系整个广域国家社会的统一信仰与纽带,反映了极高的社会凝聚力。可以说,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玉器文明,开创性的礼玉制度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象牙权杖2010QFM207:61在本单元展出的文物中,出土于凌家滩遗址的玉鹰,为“鹰—猪—太阳”合体的器物,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出土于赵陵山遗址的透雕玉人首形饰,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珍品,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而在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堪称史前最美的象牙制品,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此次展出的为一件真品和一件复制品。这类象牙器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相似的器物,但都没有得到有效保存和复原。在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师手中,这件脆弱精美的象牙权杖被首次完整清理出来公开展示,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开创先河。

玉柄形器1987QFM144

玉龙M8:28注:展览于2023年6月20日免费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10月8日。考虑到展览期间,恰逢参观客流高峰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并为观众提供良好观展体验,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将实行全预约制入馆参观。(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